设置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页面调色板 】 发布时间:2015-06-19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利作用,进一步展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任务和责任。全面了解认识生态文明的历程,全面理解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确立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明确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任务和责任,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生态文明发展的历程
人类社会大约走过了400万年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原始文明,经历近400万年时间,是"自然中心主义的文明",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界基本处于依赖、顺从、迷惑、恐惧、神化、崇拜的状况,自然成了人的主宰,人成了自然的奴隶,由于人类直接从自然中取食,一个地方的食源不够,他们经常移居,所以人类不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做出多大的破坏,世界仍然是绿色的。
农业文明,有近1万年的历史,是"亚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这一时期,发明了种植业和畜牧业,以乡村方式定居,为了灌溉和新修水利等,开始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人类对自然的支配是十分有限的,人类既利用自然又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既依赖自然、顺从自然。
工业文明,是近300年的事,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是人类应用科学技术为手段以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时代,人类广泛利用机械化大生产,开采矿石,采伐森林,修筑公路、铁路,充分利用各种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人类在短短三四百年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的总和。由于工业化的强大力量,使人们凌驾于自然的能力达到空前程度,人类出现了忘乎所以的现象,不尊重自然规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超过了以往所有的时代的总和,造成自然资源枯竭、森林锐减、生物灭绝加剧、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等等生态恶化问题,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
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结果,希望有一个新的文明方式取代工业文明,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共同发展的文明形式,这就是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既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的,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其理论主要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它是人类物质、精神和制度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至少有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产物,也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人们不能像工业文明时代那样粗暴地对待自然,而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文明地善待自然,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二是机制和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良好运行的一种机制,包括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结构,要做到文明地善待自然,就必须重构经济体系,发展绿色经济,重构科技体制,发展绿色科技,重构文化的政治的体制,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正、平等;三是思想观念层面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精神生产的产物,如生态文明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等。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包含普通意义上的绿色生态文明,更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所谓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人们在对待生态问题时所表现的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念形态,如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和生态道德等。所谓生态行为文明,是指在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各种活动及其对人们文明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引导和培育。所谓生态制度文明,是指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而形成的一种科学进步的制度形态,如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制订的法律法规等。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伸。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要走"绿色化"、无害化道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并将这一发展战略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和个人。在社会领域,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优化人居生活环境,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在文化领域,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同时,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使人们自觉地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三、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任务和责任
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并将其作为执政纲领写进党章,还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基础和首要地位,责任重大。
(一)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
人类文明的演化、进步,总是离不开森林的呵护与支撑。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发达的林业、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十八大报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林业兼有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功能和绿色生产的经济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领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加快现代林业发展,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的主体作用。但目前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不足世界年均水平的70%,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超过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劣、生态承载力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今后林业要围绕保护和改善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文化,不断完善林业规划体系,拓展生态利用空间,优化生态建设空间布局。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兆防护林、沿海防护林、湿地保护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并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在生态环境重要和脆弱地区,加快构筑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体系。
(二)林业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
党的十八大强调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要增强。生态产品是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优美环境、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安全生态和绿色产品等。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生态产品生产及生态服务能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是支撑现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类产品。林业不仅可以生产出经济建设所必需的物质产品,而且能够生产大量的生态产品。据科学家测算,森林提供了人类生存60%的氧气,维持了全球陆地90%的生物物种;优质森林生态系统可减少土壤冲刷量的90%,可降低风速60%-80%,可吸收35%-75%的太阳辐射,可使空气湿度增加15%-20%。科学家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同时将伴生许多生态和社会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
维系人的生命不仅要有吃的、穿的、住的等物质产品,而且也离不开氧气,水适宜的生存等生态产品。据科学家研究,人的寿命主要受遗传圈、社会圈和自然圈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占25%左右,其他取决于社会圈和自然圈。
社会圈影响人的喜怒哀乐,会给人带来压抑、忧郁等社会问题,自然圈可以愉悦人的心情,舒缓人的压力,消除忧郁和压抑,森林能释放出大量的负氧离子,像保健品一样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改善人体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圈的人,如果感到精神压抑,就可以到自然圈中呼吸新鲜空气,释放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林业部门一定要努力建设和保护好林地、沙地及森林植被,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森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
(三)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1、林业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任务中责任重大。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生态文明,核心是人对自然的文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保护生态文明的本源基础。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林业承担着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任务。林业部门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已任,努力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本源基础。
2、林业在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中责任重大。当前土地沙化严重,湿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水源不足。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1/4,而且还在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人类生存空间逐渐缩小,110个国家、9亿人口受到危害。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共有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家陆地总面积的18.1%,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心腹之患。湿地是淡水的主要载体,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因为森林和湿地的大量消失,导致了全球60%的陆地淡水严重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1/3的人口生活在中度或重度缺水环境之中。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重大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这是党中央主要针对林业建设作出的具体部署,也是一直以来林业建设的重点。林业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继续深入推进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全面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生态状况全面好转。
3、林业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中责任重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宣传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
森林和湿地是巨大的物种基因库。森林的破坏和湿地的减少,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物种的消失。据专家测算,由于森林的大量减少和其他种种因素,现在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有许多物种在人类还未认识之前,就携带着它们特有的基因从地球上消失了。而它们对人类的价值很可能是难以估量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稻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水稻产量成倍增加,为解决我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对一个国家和全人类都是重大的损失。
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要求,要加快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林业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主体功能战略区,努力扩大森林、湿地和沙区植被面积,保护和恢复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不断优化和拓展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4、林业在促进绿色发展中责任重大。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重点是形成有利于生态安全、绿色增长的产业结构。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的公益事业又是改善民生的基础产业;既是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又是碳汇产业、循环产业。
森林是固态的碳,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载体,是维持空气碳平衡的重要杠杆,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的90%。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这个过程国际上把它叫作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吨氧气。增加森林资源就能增加碳吸收,破坏和减少森林就会增加碳排放。
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所在。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也是绿色经济的一种形态。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是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所在。第一,木材、钢铁、水泥是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世界公认的三大传统原材料。和钢材、水泥相比,木材是绿色的、环保的、可降解的原材料,用木材代替钢材和水泥,单位能耗可从800降到100,可以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十分重大。第二,森林是一种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而且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森林生物质能源主要是用林木的果实或籽提炼柴油,用木质纤维燃烧发电。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第三,发展木材粮油不仅能增加碳汇,也是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的重要途径。我国木本粮油树种十分丰富,有适宜发展木本粮油的山地1.6亿亩。其中,油茶就是一种我国特有的优良油料树种,茶品的品质比橄榄油还好。目前,全国食用植物油60%靠进口,如果改造种植9000万亩高产油茶,就可年产油茶450万吨,减少进口50%左右。还可腾出1亿亩土地种粮食。这对于优化经济结构,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林业部门要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加快发展林业富民产业,大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十大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促进绿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与林业发展相伴相生的。森林孕育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文明,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是现代社会高扬的精神旗帜,是现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居于基础地位,处在前沿阵地,扮演关键角色,发挥先导作用,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按照十八大明确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及基本任务,切实履行职责,承担起历史责任,真抓实干,为维护生态安全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绿色发展,弘扬生态文化,为建设生态文明,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每个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